forked from Jaanai-Lu/Statistics
-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
011. K近邻算法(KNN)
92 lines (80 loc) · 6.75 KB
/
011. K近邻算法(KN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目录
1. KNN算法原理
2. KNN算法三要素
3. KNN算法之暴力实现原理
4. KNN算法之KD树实现原理
5. KNN算法之训练样本不平衡情况
6. 算法优缺点
1. KNN算法原理
KNN算法是选择与输入样本在特征空间内最近邻的k个训练样本并根据一定的决策规则,给出输出结果。
决策规则:
分类任务:输出结果为k个训练样本中占大多数的类。
回归任务:输出结果为k个训练样本值的平均值。
2. KNN算法三要素
K值的选择、距离度量和分类决策规则是K近邻算法的三个基本要素。当三个要素确定后,对于任何一个新的输入实例,它所属的Y值也确定了,本节介绍了三要素的含义。
分类决策规则:
KNN算法一般是用多数表决方法,即由输入实例的K个邻近的多数类决定输入实例的类。这种思想也是经验风险最小化的结果。
训练样本为(xi, yi)。当输入实例为x,标记为c,是输入实例x的k近邻训练样本集。
我们定义训练误差率是K近邻训练样本标记与输入标记不一致的比例。
因此,要使误差率最小化即经验风险最小,就要使K近邻的标记值尽可能的与输入标记一致,所以多数表决规则等价于经验风险最小化。
K值的选择:
K取值较小时,模型复杂度高,训练误差会减小,泛化能力减弱;
K取值较大时,模型复杂度低,训练误差会增大,泛化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KNN模型的复杂度可以通过对噪声的容忍度来理解。
若模型对噪声很敏感,则模型的复杂度高;反之,模型的复杂度低。为了更好理解模型复杂度的含义,我们取一个极端,分析K=1和K="样本数"的模型复杂度。
K=1时,模型输出的结果受噪声的影响很大。
样本数等于7,当K=7时,不管输入数据的噪声有多大,输出结果都是绿色类,模型对噪声极不敏感,但是模型太过简单,包含的信息太少,也是不可取的。
通过上面两种极端的K选取结果可知,K值选择应适中,K值一般小于20,建议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选取合适的K值。
距离度量:
KNN算法用距离来度量两个样本间的相似度,常用的距离表示方法:
(1)、欧式距离
(2)、曼哈顿距离
(3)、闵可夫斯基距离
欧式距离是闵可夫斯基距离在p=2时的特例,而曼哈顿距离是p=1时的特例。
3. KNN算法之暴力实现方法
暴力搜索(brute-force search)是线性扫描输入实例与每一个训练实例的距离并选择前k个最近邻的样本来多数表决。
算法简单,但是当训练集或特征维度很大时,计算非常耗时,故这种暴力实现原理是不可行的。
4. KNN算法之kd树实现方法
kd树是一种对k维空间中的实例点进行存储以便对其进行快速检索的树形数据结构
构造kd树相当于不断用垂直于坐标轴的超平面将k维空间进行划分,构成一系列的K维超矩形区域,kd树省去了对大部分数据的搜索,大大的较少了计算量。
kd树的KNN算法实现包括三部分:kd树的构建,kd树的搜索和kd树的分类。
构建kd树
kd树实质是二叉树,其划分思想与cart树一致,即切分使样本复杂度降低最多的特征。
kd树认为特征方差越大,则该特征的复杂度亦越大,优先对该特征进行切分,切分点是所有实例在该特征的中位数。
重复该切分步骤,直到切分后无样本则终止切分,终止时的样本为叶节点。
KD树搜索
(1)、搜索路径从根节点到叶节点,在KD树里面找到包含目标点的叶子节点。
(2)、搜索路径从叶节点到根节点,找到距离目标点最近的样本实例点。过程不再复述,具体方法请参考李航博士《统计学习方法》。
KD树预测
每一次搜寻与输入样本最近的样本节点,然后忽略该节点,重复同样步骤K次,找到与输入样本最近邻的K个样本,投票法确定输出结果。
5. KNN算法之训练样本不平衡情况
若正负样本处于不平衡状态,运用投票决策的KNN算法判断输入样本的所属类别:
结果显示输入样本为绿色类 。原因是红色类的个数远远小于绿色样本,导致出现的分类错误。
(1)若分类决策选择限定半径最近邻法,即以输入样本为圆心,最大半径R的圆内选择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做为输入样本的类。
(2)投票法是默认每个样本的权重相等,我们假定权重与距离成反比,即距离越大,对结果的影响越小,那么该样本的权重也越小,反之,权重则越大。
根据权重对输入样本进行分类。这种思想与adaBoost算法相似,分类性能好的弱分类器给予一个大的权重。
分类过程:
(1)、选择与输入样本距离X0最近的K个训练样本Xi(i = 1,2,...,K),d(X0,Xi)表示输入样本和训练样本的距离。
(2)、根据距离与样本成反比的性质将距离转化成权重Wi,Wi表示输入样本X0与训练样本Xi的权重。
(3)、我们累加每一类的样本权重,并认为该权重占所有权重和的比例是该类的生成概率,概率最大的类就是输入样本的分类结果。
回归过程:
(1)(2)步骤与分类过程一致,第(3)步使用表达式得到回归值:
其中,y为输出结果,f(xi)为最近邻样本的值。若权重相同的话,则输出结果为K个训练样本的平均值。
用权重思想重新对上例进行分类,可得输入样本为红色类。
6. KNN算法优缺点
优点:
1)算法简单,理论成熟,可用于分类和回归。
2)对异常值不敏感。
3)可用于非线性分类。
4)比较适用于容量较大的训练数据,容量较小的训练数据则很容易出现误分类情况。
5)KNN算法原理是根据邻域的K个样本来确定输出类别,因此对于不同类的样本集有交叉或重叠较多的待分样本集来说,KNN方法较其他方法更为合适。
缺点:
1)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高。
2)训练样本不平衡,对稀有类别的预测准确率低。
3)相比决策树模型,KNN模型可解释性不强。
分析KNN与K-means中k值如何进行选取并解释两者之间的区别?
KNN的k是指选择与目标最近k个数量样本来进行预测,可以用多次交叉检验迭代对比后选择最优。
K-means的k是指簇中心数量,也就是聚类的数量,可以用肘部法,
通过不同的k值,每次都计算所有样本与距离自己最近簇中心的距离之和,最后用k值和对应的距离画散点图,寻找一个最优的拐点。
手肘法是个经验学习,所以不够自动化,然后提出了Gap Statistic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