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1.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激励社会各界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2.【文化中国行】我国已初步构建类型丰富的博物馆体系;
3.【党纪学习教育】各地扎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4.【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安徽:
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
5.中国空间站多项空间科学实验进展顺利;
6.我国去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项目开工率已超7成;
7.【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时节】全国夏粮收获近一成;
8.武王墩考古获重要进展 墓主人身份基本锁定为楚考烈王;
9.国内联播快讯:
(1)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0%;
(2)202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值超5300亿;
(3)临港新片区发布首批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
(4)广西龙门大桥全线贯通;
(5)杭温高铁开始联调联试;
(6)2000吨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建成交付;
(7)中国科学院第二十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
(8)2024北京朝阳国际茶香文化节举行;
(9)总台“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成功举办;
(10)《2024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今晚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10.以军称扩大在加沙地带北部作战范围 哈马斯称在杰巴利耶伏击以军 以军称空袭约旦河西岸城市杰宁 巴武装组织称一名指挥官身亡;
11.俄称一周内控制哈尔科夫十余个定居点 乌称前线局势困难;
12.国际联播快讯:
(1)也门胡塞武装称击落美国MQ-9无人机;
(2)美国多地大学抗议持续 更多人被捕;
(3)南亚多地遭遇极端高温天气。 (《新闻联播》 20240518 19:00)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5月14日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勉励乡亲们,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
初夏时节,八达岭巍峨挺拔,翠峰林海中,长城蜿蜒起伏、气势磅礴。长城脚下石峡村的村民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后备受鼓舞,大家表示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履行保护长城的职责。
在长城脚下这个小山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有村民自发到长城上捡拾垃圾,劝阻游客不要攀爬野长城,后来他们还组建了长城保护协会保护长城。随着长城面貌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2020年,石峡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如今,村里的民宿一年就接待超过4万名游客。
“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在给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中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希望大家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殷殷嘱托,让长城沿线各地干部群众深感使命在肩。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深刻论述。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多地博物馆接待量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历史文化正以生动可感的面貌走进公众视野。
今天,国内首个全景展现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的专题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向公众开放。石铠甲、鎏金铜蚕、杨家湾西汉兵马俑,秦汉馆采用“大历史+小专题”的叙事方式,多媒体装置与文物相配合,“秦月汉关”的样貌被清晰呈现。自去年底试运营以来,秦汉馆已吸引30多万游客先睹为快。
国家博物馆的红山C形龙、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殷墟博物馆的甲骨,这些星光熠熠的文化瑰宝吸引不少观众“为一馆,奔赴一座城”。
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主人“喜”的3D复原头像;山西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的乐师们再现壁画《夫妇宴饮图》中的古乐演奏场景;山东博物馆将齐国乐舞俑进行了数据采样,以3D虚拟动画方式,还原齐国乐舞场景;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通过数字手段将《富春山居图》打造成高5米、长40米的长卷投影,让观众有“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感受。文脉悠悠,气象万千,以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为依托,各大文博场馆结合特色进行创意策划,文化供给不断丰富。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从2012年的3866家增加到2023年的6833家,平均每1.2天新增一家博物馆,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博物馆体系初步构建。2023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4万个以上、教育活动38万余场,吸引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丰厚的文化遗产被不断活化利用,成为人们滋养精神、涵养自信的重要来源。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连日来,海南、青海、湖北、广西等地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督促落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海南将党纪学习教育重点任务细化为26项工作安排,实行清单化管理。通过举办读书班、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抓实“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建专家师资库送学上门等方式,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青海省推动各级党组织从严抓好党的纪律建设,抓好警示教育、培训解读、建章立制等,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问题整改贯穿学习教育始终,确保党纪学习教育不走过场、不打折扣。
湖北举办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坚持逐条领学与阐释解读相结合,联系实际研讨交流与运用案例反面警示相结合;围绕《条例》开发7门精品纪律教育课程,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教学内容。
广西通过党委(党组)带头学、基层党组织跟进学、党员对照深入学、纪律党课推动学等措施,真正让学习党纪的过程成为增强纪律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的过程,推动《条例》入脑入心。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安徽省有关负责人介绍了相关情况。
过去十年,安徽经济总量从1.9万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连跨三个万亿级台阶,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安徽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
安徽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了“科大硅谷”,一年多时间,落地创新型企业1391家,总规模超过2300亿元。
安徽牢牢把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深度参与产业分工协作,近3年推出800多项改革,有力改善营商环境。同时,安徽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提高绿色含金量,过去十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近30%。下一步,安徽将加快科技、制造、农业、生态、人才、教育、文化“七个强省”建设,努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自4月26日进驻空间站以来,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上周,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完成了材料舱外暴露实验装置组装、测试及第二次出舱安装相关工作。其中,依托固液复合润滑摩擦学实验箱开展的“空间用固液复合润滑材料的设计、界面作用机理及舱外验证”项目,有望在严苛的空间环境中实现机械运动的“超润滑”或近零磨损,在科学上揭示润滑材料在真实空间环境中的润滑演变过程和损伤机制等。此外,三名航天员还完成了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实验腔体的样品更换、轴心机构维护等工作。此前,无容器柜中已开展多项关键研究项目,并已下行了多批实验样品,正在实验室内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以期产出更多研究成果。
入轨二十多天以来,乘组还完成了空间站内环境监测、医疗救护在轨训练等多项工作。三名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眼压眼底检查等各项医学检查,全方位监测和保障健康状况,并定期进行太空跑台训练、抗阻训练等一系列失重防护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为长期执行任务提供支持。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去年我国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项目,专门用于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灾后恢复重建。目前,在已落地的1.5万个项目中,1.1万个已经开工建设,开工率达到72%,剩余项目将力争在6月底前全部开工。其中,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领域项目开工率最高,达到90%;其次是其他重点防洪工程项目,开工率达到87.3%;此外,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项目以及以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项目开工率也较高,分别为84.2%和80%。
目前,一批学校、医院、道路、供水等灾后重建的民生项目已基本完工,能够在汛期前投入使用。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眼下,我国夏粮收获近一成,大面积机收即将展开。
今年,我国冬小麦面积稳中略增,长势总体好于常年、好于上年。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夏粮收获近一成。
四川900多万亩小麦面积稳中有增,单产提升趋势明显。广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万亩小麦开镰收获,测产取得好成绩。
湖北当阳26万多亩小麦正在收获,当地提前培训农机手结合地块情况,确定适宜的作业速度,减少机收损失。
安徽4300多万亩小麦正陆续成熟,单产、总产有望再创新高。全省组织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7万台,开展北机南下、南机北援行动,确保颗粒归仓。
河南8500多万亩小麦产量有望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唐河210多万亩小麦一周后将全面收获,需要农机3000台左右,依托区域农机中心,绝大多数地块已完成作业对接。
江苏3500多万亩小麦增产趋势明显,再过10天左右迎来大面积收获。在南京高淳,当地小麦测产专项小组正在预测产。
山东6000多万亩小麦预计6月初开始陆续收获,今年长势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针对近期高温少雨、风力较大,当地在“干热风”高风险区及时组织增加一次“一喷三防”。
今年,参加小麦机收会战的联合收割机超过60万台,其中20万台以上参与跨区作业,能够满足正常机收作业需求。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以及文物保护重要成果,墓主人基本锁定为战国晚期楚国考烈王。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截至目前,已提取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
今天下午,墓内最大的青铜鼎提取出土,虽掩埋两千多年,仍保留着最初的吉金色。它有望成为迄今为止出土的,我国东周时期口径、体量最大的青铜圆鼎。
武王墩一号墓北侧椁室虽被盗严重,仍提取出百余组琴瑟等弦乐器。西侧两室遗物极具楚地特色,200余个漆木俑立姿、坐姿各异,佩木剑。东一室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专家初步判断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现已采集整理到的墨书文字,漆木器上的篆刻、青铜礼器铭文,对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楚王酓前簠上的“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12字铭文让墓主身份呼之欲出。
(更新时间戳: 1716036618271)